新闻

专访 | 刘亦方:重走西南联大路的倡议者和亲历者


发布时间:2024-11-11浏览次数:185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国难当头之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师生不畏艰难险阻,于长沙成立第一临时大学。随着战火蔓延,次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244名学子组成旅行团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行程逾3200里。八十七年后,2024年10月26日,来自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的115名校友首次集结长沙,重走西南联大路。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把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正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历史使命。西南联大,虽仅存8年11个月,却以其在烽火岁月中的艰辛、坚持、不屈、抗争和非凡成就,成为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其西迁之路,不仅是中华文明复兴和中华民族持续发展保留火种之路,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砥砺前行的爱国之路,值得当代莘莘学子去回顾、钻研、学习与延续。

为追寻先贤的足迹,传承和发扬"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激励当代学子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友会联合发起"重走西南联大路"主题活动。活动筹备历经多轮会议讨论,最终得以圆满成行。自长沙临时大学旧址启程,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终结,沿途每一站点、每一时刻,均经组委会精心策划与实地探访,旨在深度挖掘与呈现西南联大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

作为“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的发起者与亲历者,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刘亦方,于2024年11月6日接受了搜狐专访。在访谈中,他回顾了活动的发起初衷,讲述了西南联大所承载的时代价值以及它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记者:您在大学期间是否关注过西南联大?再次关注到西南联大是什么时候?和大学时期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刘亦方: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资料相对匮乏,对西南联大的了解并不多,仅知道校内思源堂是那段动荡时期唯一没有被摧毁的建筑。直到毕业后的一次出差途中,偶遇一位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友人,他告诉我,我们同为校友,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他向我讲述,我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毕业于南开,并提及清华、北大与南开三校曾携手创办了西南联大。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无知,也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自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章、回忆录及书籍,深入了解到母校那段曲折、悲壮而顽强的历史。后来,我担任了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更加深入研究校史和西南联大历史。在国家危难时期,张伯苓老校长认为教育方能救国,他与严修先生一起,从家族教育开始,逐步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当我读到《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这本书时,更是被深深吸引。作者易社强从40年代就开始研究西南联大,其资料多为第一手,书中详细描述了三校的历史以及师生们在华北沦陷后自发组织、长途跋涉,在长沙联合办学,再到西迁昆明的艰难历程。随着我对校史和西南联大历史的深入了解,对母校的感情愈发深厚,越来越敬仰南开校父严修先生和张伯苓老校长

西南联大是“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学生们在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驱动下,忍受苦难,追求知识。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校师生的团结精神,他们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共同学习、面对困难不离不弃。正如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所写:“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我一直很想亲身体验这段历史,但由于日常琐事,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记者:您已经积累了30年对西南联大的深厚情感,自30年前开始关注这所学校,并重新认识了它所承载的精神与情感。那么,是哪一时刻让您真正萌生了想要亲身体验这段历史,进而发起“重走西南联大”活动的想法呢?

刘亦方:看了这本书后,我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渴望,希望能亲自重走西南联大路,但因各种琐事的羁绊,如家庭、生意和公司管理,校友会每年大大小小的活动多达400场,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安排,都让我难以做到说走就走。

在一次理事会上,我们讨论了组织外出活动的想法,希望能找到既有纪念意义,又能欣赏祖国风光,还富有历史内涵的活动。大家一致提议重走西南联大路。虽然这个想法讨论了许久,但我希望在担任会长的任期内能够实现它。

与清华校友交流此事时,一拍即合,决定联合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的校友共同行动,这样意义更为深远。八十七年前,三校共同创造了历史的壮举;八十七年后,我们再次携手重温历史,这份意义远非单个学校所能比拟。

三校从初步讨论到活动成型,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活动由三校轮流主办,每年举办1-2次,每次约100人参加,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三问”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国家?爱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需要深入了解国家的伟大和经历。通过重走西南联大路,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精神,以及知识分子在救亡、求知和团结中所展现的力量。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栋梁之才,在当今社会几乎难以想象。因此,我们更应珍惜这段历史,铭记前辈们的付出和贡献。

记者:如今,我们的活动已经圆满结束。相较于以往仅通过书籍和资料来了解这段历史,您在亲身参与活动之后,有哪些新的感受和体会?

刘亦方:这次为期七天的活动,尽管仅参观了西南联大路的部分地点,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作为活动的倡议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我在出发前对参与者的陌生感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充满担忧。然而,活动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参与者之间的团结与温馨。在出发前,大家就在群里积极讨论拼车、集合时间等事宜,仿佛是一群孩子相约回家,氛围十分融洽。活动期间,每个人都收获满满,不仅加深了对西南联大历史的理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一开始的相互陌生,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我们三校的校友迅速融合为一个大家庭。

当我们排队步入西南联大旧址的校门,并受到云南师范大学师生的热情迎接时,心情都无比激动,对前辈们的伟大贡献心怀感激,同时也感恩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且强大的祖国,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在机场偶遇一位穿着活动服装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专注写作的精神与亲切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也成为我此次行程的一大收获。

记者:您在讲述时流露出的深情让我深受触动,那些先辈们的感人故事在厚重的书籍中比比皆是。能否简要分享几个让您深感震撼的,甚至萌生了想要亲自重走那段路的小故事呢?

刘亦方:我大学时期的校长是杨石先,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在西南联大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他讲述过一段关于日本人炸南开大学的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抗战时期,日本人计划在占领天津后炸毁南开大学。他们甚至事先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此事,这让许多外国记者感到困惑不解。
那时,华北已经沦陷,南开大学正值暑假,学生不在校。杨校长在得知此消息后,毅然决然地带领几位年轻老师去抢救学校的化学设备。这些设备是张伯苓老校长四处筹集资金购买的,对学校来说极为珍贵。他们划船穿过沼泽地,将设备运到市区。然而,就在他们搬运设备的过程中,日本飞机开始了轰炸,他们流着泪看着学校被炸成一片火海。
这段历史让我感受到杨石先的英勇和坚韧,以及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救国情怀。他们不仅用知识和学术来拯救国家,更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西南联大的教育模式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他们的教室是开放的,名师的讲课不仅吸引了自己专业的学生,还吸引了其他系的学生前来聆听。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多元,培养出了众多全面和优秀的人才。

记者:这次活动,是否达到了您最初设想的效果,与您发起活动的初衷是否完全吻合?

刘亦方:这次活动的效果远超预期,我原本主要抱着体验、观察和自我反思的目的参加,希望能为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然而,真正走完全程后,我看到每个人都满载而归,三个学校的校友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展现出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这些意外的收获让我深感惊喜和满足。

记者:下一届活动由南开主办,您对此有何期待或寄语?

刘亦方: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活动,以更好地服务大家。“施比受更有福”,我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学习机会。比如,邀请人朗读西南联大相关书籍,上传至喜马拉雅等播客平台,供大家聆听和学习西南联大的历史。
由清华主办的这次活动非常出色,无懈可击,特别是出征和抵达西南联大旧址很有仪式感。我们希望在此次活动基础上,能够融入更多创新元素,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力求做到更好。距离下一次活动还有半年时间,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努力将活动办得更加出色。

同时,清华校友跑步爱好者协会理事杨澄作为首届活动主办方,接受了搜狐专访。

记者:作为首届活动的主办方,您在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以及需要协调三所学校的情况下,有遇到哪些特别的困难,或让您印象深刻的事?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未来可能举办类似活动的校友们,以便他们能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

杨澄:最难的部分既不是组织工作,也不是前期联络,而是内心的那份担忧。这项活动筹备期长达半年多,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因素导致进度延误。其实,每次筹备活动,即便准备得再周全,也总会遇到突发情况。对此,我们提早做了心理预警,活动前的一个月是最紧张的时刻。

从三个学校校友会层面来说,我们肩负着确保活动绝对安全的重任。除了购买保险、安排医护人员陪同外,我们还要在组织上尽量避免危险地段,事先亲自实地踏勘,把所有跑步路线跑一遍。虽然这些工作并不难,但总是让我心里有压力、有担心。

另外,由于之前的延误,出发前的很多行程都未能最终确定,包括活动的具体形式、参加人员以及人数等,这些都让我感到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真正到了出发的那一刻,我却反而释然了。因为背后有校友会的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深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一起克服。

记者:万事开头难。筹备这样一场大型活动,您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关键因素?您是如何确保活动能够顺利从推动到落地实施的?

杨澄:我们采取了亲身体验的方式,重走一遍西南联大路来构建这次活动的框架。在8月份,我亲自与执行公司一同探路,实地考察了沿线景点、学校,以及湘黔滇旅行团曾踏过的足迹,这些都为我们的活动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活动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吃、住、行这三方面是最主要的,确保安全则是最重要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接待问题,包括与当地校友会、政府部门、参观点等都要协调沟通好。例如,龙兴讲寺曾是驻扎地,但现已成为景区,如果赶上周一闭馆,该如何应对?因此,我们必须事先与各方联系好,确保万无一失。这些工作虽然繁琐,但整个过程却充满了成就感。

记者:在规划活动路线和选择具体地点时,您有哪些特别的考量?

杨澄:沿线有许多地点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但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只能在7天的行程内做出取舍。我们的策略是先将尽可能多的重要地点纳入考虑,然后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减法调整。在活动前,我们都提前与各个地点进行了联系,确保不会出现突发情况,比如校友们到达某地却因未提前联系而需长时间等待,甚至无法进入。这样,校友们的行程就能保持连贯与顺畅,这是我们主要的考虑点。

记者:在确定活动路线中的地点时,您是如何取舍的?

杨澄:总体来说,我们选择地点时考虑到了为南开和北大预留更多的空间。我们希望第二届、第三届活动能有更多拓展的可能性和更加精彩的内容呈现。

结语:

在专访中,刘亦方会长数次动容、哽咽。在西南联大辉煌璀璨的历史篇章中,无数先辈凭借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铸就了永载史册的传奇。今天,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刘亦方、清华校友跑步爱好者协会理事杨澄,以及众多来自三校的校友们,作为“重走西南联大路”的积极践行者,身体力行地传承并弘扬着西南联大的精神。

重走西南联大路,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这条交织着艰辛与荣耀的道路上,每一代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史诗。


Copyright © 2022 南开学校北京校友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4640343号 邮箱:nkbj191510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