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会长录 | 曹禺—“中国的莎士比亚”


发布时间:2023-05-30浏览次数:1247次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年少成名,在戏剧领域颇有成就,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与鲁迅、巴金、郭沫若齐名,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曹禺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曹禺1.jpg


  据第五届南开学校北京校友会会长杨鲁主持编辑、1984年出版的文革后第一部《南开在京校友录》资料显示,曹禺时任南开学校北京校友会会长,据现存的1990、1995年编印的《南开在京校友录》资料显示,曹禺任第二届、第三届南开学校北京校友会名誉理事长。


微信图片_20230512094412.jpg

微信图片_20230512094358.jpg


  因戏而生,

  在南开走向戏剧舞台


  曹禺于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他出生的第三天母亲不幸去世,唯有曹禺与父亲相依为命,幸亏后有继母对待曹禺视如己出,给他灰暗的童年增添了一道暖色。


  有些人的命运生来就是注定的,曹禺似乎注定了要和戏剧结缘。自幼曹禺就对戏剧展现出浓烈的兴趣,继母薛氏曾多次带领他去看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腔、传统文化的展示、人生百态的呈现,潜移默化地滋养了曹禺的心灵;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唐山落子及京剧等多种类型的戏剧,使曹禺对戏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学习,在这所学校初中、高中部先后学习了六年。这期间,他在编剧、表演、导演、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锻炼,戏剧创作能力获得迅猛发展,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南开素有展演新剧的传统。时任南开的校长张伯苓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话剧视为“社会教育之利器”,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演剧活动。正是在这种远见卓识的倡导下,自1909年起,南开中学一直坚持学校演剧活动,1914年正式成立南开新剧团。南开新剧团由师生联合组成,是南开中学影响最大的一个课外活动团体。得益于童年看戏的经历,曹禺在1925年便热情地加入了“南开新剧团”,此后一直是剧团中的中坚力量。他的戏剧才能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也更加热爱和痴迷戏剧。


  曹禺曾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很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群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


  从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曹禺不间断地从事舞台演出实践,先后演出过《织工》《新村正》《娜拉》《国民公敌》《马百计》《走雪山》《打棍出箱》《打渔杀家》(后三个均为京剧)等数十个剧目。这些演出对曹禺人生观的确立、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形成、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演,曹禺还动手改编、导演。在南开新剧团,他改编莫里哀的《悭吝人》,戏名改为《财狂》,自演主角在南开瑞庭礼堂公演,轰动了华北文艺界;还导演过英国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主演英国高尔斯华绥的《斗争》……就是南开新剧团的原创剧本《新村正》,也被曹禺改写了一遍。此外,根据《曹禺创作年表》记载,曹禺在1928年担任编剧。


  青少年时期参与南开新剧团演剧活动的经历,在曹禺后来的戏剧创作与理论建设里留下了显而易见的印记。


  《雷雨》《日出》《原野》

  曹禺“生命三部曲”


  1929年,19岁的曹禺失去了父亲,并且从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清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民主的校风,使年轻的曹禺感到更加自由,尽情地阅读、思考。清华校园内的图书馆为曹禺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成为他最如意的所在。他几乎整天在图书馆中凝神静气地创作,钻研戏剧,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从西洋戏剧理论到剧场艺术,从外国古代戏剧到近代戏剧,在他写出惊世名剧《雷雨》之前,已经读了几百部中外剧作。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的曹禺完成了处女作《雷雨》。《雷雨》像一道闪电似的惊醒了当时的中国话剧,给曹禺带来前所未有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杰出地位。这部话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雷雨》。


  在此之后,曹禺又创作了《日出》(1936)、《原野》(1937)、《北京人》(1941)、《家》(1942)等剧作,这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名作,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而且常演常新,此外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京剧、评弹等多种艺术形式。


  其中,《雷雨》《日出》《原野》被人们合称为曹禺的“生命三部曲”,诠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如果说《雷雨》以情节结构的曲折复杂取胜,表现迷惘人生的罪与罚;《日出》以日常生活场景的深刻展现见长,表现灵魂的毁灭与再生;《原野》就是以象征手法和传奇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极爱与极恨——那种非爱即恨、大悲大痛的极端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艺院长、中国剧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在繁忙的工作间歇,依然坚持创作,先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及《王昭君》等多部作品。


晚年.jpg


  1996年12月,曹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艺院长、中国剧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在繁忙的工作间歇,依然坚持创作,先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及《王昭君》等多部作品。


  1996年12月,曹禺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结语

  曹禺的一生可谓是一个戏剧舞台,他以他的人格与情感演出了变幻莫测的世态,善恶更迭的人情。大幕已经垂落,而曹禺却以他笔下那些已得到永生的人物,继续他生命的演出。曹禺这个名字,永久被写在了中国戏剧舞台的天幕上。正如巴金所说:“家宝并没有去,他永远活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青少年曹禺的戏缘/来源:南开新闻网

  曹禺:忧郁的度化/作者:许玮

  南开新剧团对曹禺的影响/作者:徐婷

  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曹禺戏剧的启示/作者:宋宝珍


Copyright © 2022 南开学校北京校友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4640343号 邮箱:nkbj191510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