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0浏览次数:688次
6月18日,由南开北京校友会主办的第98期允能大讲堂在丰联会议中心如期举办!本期讲座的主题是《马可波罗之谜——历史研究之方法论》,我们有幸邀请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马晓林进行了精彩分享。
本期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刘亦方、联席会长杜简丞、执行会长王志恒、副会长张春莉、陈少君、遇言、刘本全、姚宁、陈利、范文斌、秘书长张防等30余位南开校友到场参加本次线下讲座,通过视频号线上参与的观众有3000余人次。
合影
在正式开讲前,会长刘亦方讲解了阅读历史书籍的重要性。他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历史书籍,一直在坚持每星期阅读一本历史书籍,阅读历史书籍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了解未来发展趋势。
随后,会长刘亦方谈到了方法论对于研究历史、挖掘真相的重要性。他说,马晓林教授有一套研究历史的方法论,而且授课方式客观、理性,是用科学的方式讲历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南开北京校友会会长刘亦方
紧接着,马晓林教授从马可·波罗其人及《马可波罗行纪》出发,从流行文化现象和历史研究著述两方面入手,结合学术史,尤其是南开史学的学术传统,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学的性质、目标、方法。讲座中,马晓林教授还介绍了马可·波罗与南开的“缘份”。
马可·波罗与南开
1941年夏,在西南联大攻读研究生的杨志玖先生,无意中发现《永乐大典》残卷中的一段重要史料,撰写并发表了《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为马可·波罗在华行踪“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受到向达、顾颉刚、傅斯年等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杨志玖先生到南开任教后,积数十年之功,出版了《马可波罗在中国》一书(增订为《杨志玖文集·马可波罗与中外关系》),并带动国内外马可波罗研究的交流。
马可·波罗之“谜”
马可·波罗是谁?
《马可·波罗行纪》是一本旅行记吗?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马可·波罗担任过扬州总督?
马可·波罗为什么没提筷子、茶、长城、缠足?
研究历史的方法是什么?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解开马可·波罗之“谜”
主讲人介绍
马晓林 教授
马晓林,男,1984年生,山东烟台人。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历史学博士、硕士,工学学士。曾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在日本大阪大学、意大利乌迪内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访问学者。著有《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译著《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等,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中文、英文、意大利文、俄文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外关系史。
书名: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
作者:马晓林 著
简介:《马可•波罗行纪》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至今东西方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皆历时长久。本书从马可•波罗出发,着眼于礼俗领域,运用文本比勘方法,重点利用新出碑刻史料,研究元代中国的一幅幅历史场景。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分为四个部分:“导论篇”全面梳理了马可·波罗研究的范畴、方法,及19世纪至今的研究史;“研究篇”研究马可•波罗所见元朝礼俗、物质文化等,聚焦中外交流,尝试解开《马可•波罗行纪》书中未解之疑;“评介篇”评介西方学术界与本书主题相关的几部最新著作;“译文篇”则译介了部分西方重要的论文。
经过深入讨论,本书一方面证明了《马可•波罗行纪》在礼俗文化方面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揭示了蒙元时代欧亚大陆多元文化交流的众多侧面。
交流环节
转瞬间,将近120分钟的讲座结束了,大家却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与马晓林教授展开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并纷纷表示希望马晓林教授能够再次抽出时间继续分享马可·波罗之谜。校友会也会与马晓林教授协调时间进行第二期马可·波罗之谜的分享。
讲座结束后,会长刘亦方代表校友会为马晓林教授颁发允能大讲堂客座讲师聘书。
(左:马晓林 右:刘亦方)
最后,感谢丰联集团提供的活动场地和下午茶,感谢马晓林教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感谢校友们不畏烈日炎炎来参加线下活动。
允能大讲堂的持续举办,离不开八方校友的大力支持,校友们在学习的同时践行南开公能精神,校友会在此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在接下来的大讲堂中校友会将会继续为大家输出更加优质的内容,《允能大讲堂》第99期欢迎大家的到来!